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4篇】

发布时间

引言:《题西林壁》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4篇《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题西林壁 篇一

课题

古诗二首――题西林壁

课时

1

总课时

教学

目标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

重难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

准备

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过程

环节

预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理念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二、学习《题西林壁》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1.听范读

3.检查预习:缘    庐   峰

1.知诗人,解诗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

(3)把握朗读重音

(4)学习3、4句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体会。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

介绍诗人:苏轼

(2)讨论句意

(5)讨论句意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4)小结: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朗读、背诵,说体会。

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课题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

课时

1

总课时

教学

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

重难点

熟读、背诵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

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环节

预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理念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古诗

三、总结全诗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唐代的三首诗,接下来要学的是宋代的两首诗。先学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1.教师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2.教师范读。

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诗意。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3.学生轻吟。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

1.齐读全诗。

2.说说全诗的意思。

3.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学习这首古诗,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积累语言、文学知识、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认识、鉴赏想象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抓住色彩浓厚,形象显明的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题西林壁 篇二

【评析】

一、“实”

实效性、有效性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追求的最终目标。本课的教学无疑是切实有效的。

1、关于字典的运用。字典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本课中,老师花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两次利用字典:一是用部首查字法从字典中查出“缘”,重点理解“缘”字第四、五画的名称,二是通过查字典区分“岭”“峰”意义的不同。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2、关于知识的拓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要理解本诗的意思。教者拓展的“到底怎样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以及介绍有关庐山的古诗和最后对苏轼的词的歌唱都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美”

语文是美的,尤其是经典的古诗。

1、古诗的韵律美。古诗具有韵律美,适合朗读与吟诵。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理解时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学时多次安排学生自主诵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合朗读热情。

2、古曲的意境美。教学时,教者有机地将四首古曲贯穿全过程,尤其时由学生自主选择后的配乐吟诵,更增添了诗味,使诗意更深远。

三、“活”

1、学生的自主。课堂上,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可以选择学习的方式,研究的途径以及诵读的内容和古曲的名称。因此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形式的多样。诗意的理解,教者没有拘泥于简单的讲解,而是有效地采用写、画、查、读、议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去学习、去发现。所以“一堂课就是一湖春波荡漾的活水。”

【教师简介】:李伟忠,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副校长,1990年毕业于南通师范学校大专班,2000年江苏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该同志是南通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南通师范学校客座导师、南通市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讲员、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优秀学员,曾获南通市、启东市教学基本大赛一、二等奖,2003、 2004年两次获全国教学艺术大赛一等奖。近三年来,在《小学教学参考》《中小学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教育探索》等全国、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5 篇。

题西林壁 篇三

一、给蓝色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题西林壁    (    )

a.题目,写作或讲演内容的总名目。

b.书写,题写。

c.古指额头。

2、只缘身在此山中

a.因由,原因。

b.沿,顺着。

c.边。

d.因为。

3、山重水复疑无路

a.不信,因不信而猜度。

b.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

c.以为,怀疑。

二、读读诗句,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题西林壁》是      代诗人       所写。前两句                        ,

后两句                           。

2、《游山西村》是      代诗人       所写。诗中后两句对仗工整,“山重”对“    &【WWW.HUZHIDAO.COM】nbsp;  ”,

“水复”对“        ”,“疑无路”对“          ”。

五、读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做一做。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1、诗题为《望洞庭》,是什么时候望洞庭?    (     )

a.早晨      b.中午     c.夜晚

2、诗中“翠”的意思是    (      )

a.翠鸟,鸟名

b.绿色的硬玉,翡翠

c.绢

3、“在皓月银辉之下,远远望去,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别致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说的是诗中哪两句的意思?

答案:

一、b   d   c

二、略

三、略

四、

1、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宋,陆游,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

1、c

2、c

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西林壁 篇四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悠久中华之瑰宝。那今天我们就从展示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始,一起走进这美妙的古诗世界。谁愿意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背诵古诗《春日》、《咏柳》、《游子吟》、《春夜喜雨》等等。

师:出示(课件1:望庐山瀑布)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呀!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

生:(生答、齐诵)

师:是啊,许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感动,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我们也一起去爬庐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课件2:风光片)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现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生答)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

1、请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题目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本文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诗

师:出示(课件3:古诗)

生:欣赏古诗,小声跟读两遍。

二、自学古诗

师:拿到一首古诗,首先我们要理解它的意思。同学们平时都怎样理解?

生:一起交流理解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师:介绍常用方法拆分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三、理解古诗

师:学好了吗?谁能说一说,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1、理解了前两句的含义。

2、明白了诗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横看、侧看、远望、近瞧、俯瞰、仰视3、“横看”就是从正面看。

师:谁能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律朗读一遍吗?(师读)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生:自由练读。齐读。师指导。

师:作者是按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哪些顺序去看庐山呢?

生:按不同的时间顺序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诗人仅用14个字,就从不同的方位顺序写出了庐山的美景,那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写作的顺序。可以运用空间顺序,比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外及内等;还可以运用时间顺序,比如春夏秋冬,早中晚等。注意了写做顺序,才能使文章更具有条理性。

师: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的后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关系?

生读,回答:诗人不认识庐山的原因是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局限,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

这两句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奇峰怪石;俯瞰幽谷深涧,仰望重峦叠嶂。一幅幅画面在眼前呈现,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你们能不能把庐山的美用优美的嗓音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生自由练读,齐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四、领悟诗情

师:关于这首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为什么诗人站在庐山之中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思考、回答:是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部。

师: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要看清地球的全貌应站在哪儿去看?

生:太空

师:(出示课件4:地球),多美丽的星球啊!套用古诗的话说:真是……

生接: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

师:结合我们今天学得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

生答: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师:明白了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

生答:优缺点全面看。

师: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试着这样评价一下自己?

学生自由发言。

师:刚刚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只有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下面我们就再一次齐声朗诵这首古诗

师生齐诵。

五、古诗赏析

师: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今天就带来了另外几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出示课件《登庐山五老峰》、《庐山诗》、《庐山独夜》。请同学根据所学的朗读方法和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三首古诗。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六、升华主题

师: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在旅途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大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共同吟咏这首千古名作。

学生配乐齐诵。

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我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以期完成如下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出发点,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并适时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对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习作的指导等,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本节课还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视野,特设置了《古诗赏析》环节,让学生自由欣赏学习,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训练,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但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对三首古诗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学习,只是简单的阅读欣赏而已,实在是美中不足。在课外阅读方面也缺少一些必要的指导。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量弥补这些缺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整理的4篇《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能够帮助到您,是虎知道最开心的事情。

相关三年级教案

最新三年级教案

41 1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