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虎知道为朋友们整理了6篇《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巩固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口算和笔算,及除法的验算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练习重点:
1、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解法
2、学会找到场景图中的隐含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难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解法笔算和验算
教学内容
一、基本题练习
1、做P5(1)。口算题。
直接写得数。(看那一小组做得最快)
选择几题,说说是怎样算的。
2、做P5(2)前两题。
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叫一位学生说说验算的方法。
3、做P5(3)
先算一算,填一填,再比一比。
提问:哪个组平均每人收集的节数多?
从这张表中,你还能看出什么?
先独立解决,再进行交流。
4、做P5(4)
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场景图,图中的隐含条件是每2个小朋友用一张课桌。
先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5、做P5(5)
提问:你准备怎样安排这三辆车的座位?
二、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课堂作业:P5(2)剩下两题。
四、课后作业(黑板上)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84÷4=77÷7=93÷3=66÷3=
2、48位学生去看电影,有4排座位,每排应该做多少人?
五、教学后记。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简单的的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分数,认读
2、2/7是什么意思?
3、举例说一个分数。
二、新授:
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当你长大成人的时候,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出示挂图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出示问题1:成年人的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
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小组内交流)
汇报:
3/8+4/8=7/8
全班交流算法:
(1)3/8表示8份中的3份,4/8表示8份中的4份,3加4是7份,8份中的7份就是7/8。
(2)3/8是3个1/8,4/8是4个1/8,3个1/8加4个1/8就是7个1/8,即7/8。
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
4、出示问题2:成年人下身比上身长几分之几?≮www.huzhidao.com≯
这个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自己完成)
汇报自己的算法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算一算
先看图,弄清图意再解答。
2、自主练习2
学生自己完成练习
同位互相检查。
补充类似练习,适当扩展延伸。
3、自主练习3
指名说说图意
同位互相涂一涂,完成练习
问题:一共涂了几分之几?
谁涂的多?多了几分之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3/8+4/8=7/8
5/8–3/8=2/8
教学反思: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较好,但是个别学生还需要加强练习。有时候,在练习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因此必要的练习必须加强。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2~133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读、写分数,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能熟练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1、(1)做期末复习第4题。
(2)说一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3)以为例,说一说分数各部分名称,并说明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
(4)用分数表示图中的空白部分。
2、做期末复习第5题。
(1)学生做在书上,米、米表示什么?
(2)补充练习:
7分米是()米;56分米是()米。
6厘米是()米;28厘米是()米。
3、做期末复习第6题。
(1)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说—说○、○是怎样比较的?
4、在()里填上合适的分数,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三、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1)做期末复习第7题。
(2)补充练习
2、(1)甲乙两个工程队修一条铁路。甲队修了这条公路的,乙队修了这条公路的。两队共修了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2)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程是千米,他已走了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认识了分数哪些知识?
【作业设计】
填空:
(1)是()个。
(2)是()个。
(3)米是()个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找一找,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师:从这么多图形中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对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动手操作,构建概念
1、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
(1)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现在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吧。(学生画三角形)
(2)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比、评价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3)师:同学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谁说的更准确呢?别着急,老师先请大家帮个忙,判断老师邀请来的图形朋友是不是三角形好吗?(出示下面图形)
(4)全班交流,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
学生汇报预设:图①不是,因为它有四条边。图②不是,因为有一条边弯曲了,不是线段;图③不是,因为没有封闭起来;图④不是,有一条线段多出一部分了;图⑤是三角形;
(5)师: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重点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2、自学课本,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在自己画的三角形里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
3、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让学生给自己画的三角形标上字母,起个名字。
三、动手操作、学习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订校服。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课件出示
3、学画三角形的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1)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三角形的高。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2)尝试在三角形上画出另外两条高。讨论:三角形有几组高和底?
(3)全班集体评价,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4、巩固练习
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教师选出几幅作品让学生集体评价。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三、实验解疑,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生活,寻找三角形的特性
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看看生活中的三角形。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用到三角形呢?
2、游戏激趣,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游戏: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哪种图形更牢固?(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解决问题 ,应用三角形的特性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1、填空谁最棒。
(1)由三条线段( )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 )条高、( )条底。
(3)三角形具有( )性。
2、 思维大比拼。
小白兔和小猴子都用篱笆围了一个菜园,谁的方法更牢固些?为什么?
五、总结评价,回顾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具有稳定性
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小朋友们,上个周末我和聪聪、明明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我一起去看看吗?
(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学生说分类方法)在游乐园里,像(点击出现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定格画面)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点击出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现定格画面)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
二、 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明明想问问你们:(出现明明及声音。“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听!聪聪在邀请我们呢!(聪聪:“小朋友,快来移移看!”)
2、移移看
(1)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生说)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5格)(2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平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自己说说看)
(生: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
说得真棒,瞧!(出示移动)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小房子向( )平移了( )格。
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3)小房子又平移了两次(出示定格画面),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翻开书41页,填在书上。
两生汇报,问怎么想的。(展示台)
我们再来看看,(出示)小房子……一样的举手!
3、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明明还想问问你们:“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师在生中看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欣赏)
三、 小结: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四、练习、活动
1、 区别平移、旋转。
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P43、3
2、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请你把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P43、1
3、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去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学生活动,然后请上台展示。)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运用现实物体引入新知。
谈话:我们已学过求长方形的周长,下面,我们一起讨论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出示地砖一块)
二、探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①出示情境:同学们又在教室的地板上铺上了许多鲜艳的泡沫地板,你们看,每块地板都是什么形状的呢?(正方形)
②出示数学信息: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③学生独立思考:怎样计算每块正方形地板的周长?
④讨论交流:60+60+60+60=240(厘米)
(60+60)2=240(厘米)
604=240(厘米)
⑤回答问题:每块地板的周长是240厘米。
⑥小结: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有时间的话,可以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 先测量,再计算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思考,找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必要条件,再准确测量,正确计算。)
2、 淘气将两块泡沫地板拼在了一起(如图),你能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602+60)2=360(cm)
6032=360(cm)
6042―602=360(cm)
606=360(cm)
3、 用16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能摆出几种?写出它们的长和宽。(以小棒根数为单位)(四人一组,把各种形状的图形都摆出来)
提问:这些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一样长)
为什么?(都是用16根小棒摆成的)
4、 游戏:找朋友(周长相等的图形是朋友)
老师依次出示(a)、(b)、(c)号图形,学生从(1)~(7)号图形中找到和老师出示的图形周长相等的图形,用手势表示图形的编号。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 教科书51页实践活动:先估计,再测量黑板面、数学书封面、自己鞋底等周围学习生活用品各面的周长。
3、 课后分组测量并计算学校一个篮球场的周长。(可以使用目测、步测、工具测量等各种方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6篇《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