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测量》教案及设计(优秀5篇)

发布时间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内容是虎知道为您带来的5篇《大班数学《测量》教案及设计》,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测量》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整理复习教科书第21—3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和重量单位(吨、千克)之间的进率及其相互改写,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2、培养学生解题时认真审题,仔细分析,反复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及1吨的质量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实际测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不断的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还要对以前所学的时不时的进行复习,才能把知识掌握的更加牢靠。那联系生活中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把第三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复习。

2、板书课题:测量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长度单位

1、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常见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板书: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2、指出: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作单位;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让学生试着用手比划出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长度。

3、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板书:10、10、10、1000)

4、小知识,记一记:(请学生分别进行朗读,熟悉的掌握知识。)

(1)硬币厚度、降水量、手指宽度等,通常用“毫米”作单位。(如:①一枚硬币的厚度约为1毫米;②秋季本市降水量为139毫米; ③食指宽度约为8毫米;······)

(2)身高、粉笔、铅笔长度等,通常用“厘米”作单位。(如:①小丽身高134厘米;②粉笔的长度为7厘米;······)

(3)大树、书桌高度等,通常用“分米”作单位。(如:①大树高约70分米;②书桌高约6分米;······)

(4)操场一圈、黑板长度等,通常用“米”作单位。(如:①操场一圈是300米;②黑板长度约为4米;······)

(5)、两地间距离、交通工具速度等,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如:①叶镇到灵山还有54千米(公里);②飞机每小时飞行800千米;③珠穆朗玛峰高约8千米;······)

三、复习质量单位

1、常见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常见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板书: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2、指出:在生活中,称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g)作单位;称量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kg)作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3、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板书:1000、1000)

4、小知识,记一记:(请学生分别进行朗读,熟悉的掌握知识。)

(1)一个苹果、一枚硬币等的重量,通常用“克”作单位。(如:①一个苹果重120克;②一枚硬币约重6克;······)

(2)小朋友体重、小型动物体重等,通常用“千克”作单位。(如:①小诗体重是32千克;②一只鸡约重3千克;③熊猫体重约为70千克;······)

(3)大型动物体重、大型交通工具重量、载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如:①大象体重约为4吨;②鲸鱼体重约为125吨;③一架飞机重约300吨;④卡车载重量约为8吨;······)

四、闯关练习

(一)第一关,脑灵手快

铅笔长16( )

从县城到四里店乡35( )

爸爸的身高是17( ),体重是72( )

数学课本厚约7( )

一袋味精重500( )

卡车载重4( )

卷尺长3( )

师:同学们都很棒,顺利的通过了第一关,给自己一个顶呱呱,下面我们进入第二关。

(二)第二关,火眼金睛

1、吨,千米,克都是质量单位。( )

2、比1分米少5厘米的是95厘米。( )

3、1吨木头和1000千克纸同样重。( )

4、爸爸每分钟可以走70千米。( )

5、一块香皂大约重200千克。( )

6、40吨-9000千克=31吨( )

师:第二关也被我们轻松解决,你们真是太棒了。

(三)第三关,挑战自我

一只小兔去搬萝卜,分两次搬运,第一次搬了8千克,第二次搬了3900克,一共搬了多少千克?

1、看这道题,你都知道了些什么数学信息?

2、解决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计算吗?

师:同学们一个个都是能手,那能不能挑战更高的难度呢?

(四)第四关,提升自我

1、小鹿从家里出发去小狗家,叫上小狗一起去找小刺猬玩,它一共走了多少米?(小鹿到小狗家280米,小狗到小刺猬家350米)

(1)看这道题,你都知道了些什么数学信息?

(2)解决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计算吗?

2、天黑了,小狗小鹿回家了,小狗来回共走了多少米?小鹿来回共走了多少米?

五、自主测评

1、自主检测

通过今天的复习,相信大家对这一单元的'知识又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

自主检测题

(一)填一填:

1、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都是( )单位,千克、克、吨都是( )单位。

2、小青走800米用了8分钟,平均每分钟走( )米。

3、 5厘米=( )毫米3000千克=( )吨

500毫米=( )厘米4300千克=( )吨( )千克

4、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长400米,两圈长( )米,还差( )米是1千米。

5、一根蜡烛长1分米2厘米,点燃一会后还剩5厘米,燃去了( )厘米。

6、把3分米长的绳子对折成3份,它的长度变成了( )厘米。

二、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3000千克( )3吨40米( )400分米1吨( )999千克

7米( )70厘米50分米( )400厘米8吨( )8020千克

三、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每块铁重250千克,4块同样的铁重1吨。( )

2、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

3、一条跳绳长20分米。( )

4、一个足球重250千克。( )

5、爸爸的一步比小军的一步长15厘米。( )

6、 1吨铁比1000千克棉花重。( )

四、连一连。

一头鲸鱼重30分米

数学课本长约200吨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及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加深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知道测量电阻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进行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进一步掌握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做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并观察试验现象分析结果,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并养成求真务实、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根据实验原理设计电路图,并且能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难点】

组装电路,分析实验,发现规律,以及对电阻概念的理解认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问题引入:如何测定一个定值电阻的大小?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所学的欧姆定律的知识,然后得出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通过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以及电阻两端的电压得出定值电阻的电阻值的方法。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设计实验

已经讨论出了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即测量电流和电阻根据公式得出电阻值。但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实际测量中要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多次测量电压以及电流的值,求出每次的电阻值,最后求出电阻的平均数。其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移动滑片,就可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的电流。电路图如图所示:

所用器材有:电源、开关、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

(二)进行实验

首先,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在连接电路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注意哪些问题,比如,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在断开状态;闭合开关前检查滑动变阻器是否处于阻值最大处;电压表电流表的支付接线柱的正确连接等。且应该提醒学生通过“试触”进行测量工具量程的选择,在闭合开关前仔细检查电路连接情况。在学生连接完电路后,应该检查学生的电路连接情况,确保电路连接没有问题。

其次,闭合开关,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注意应提醒学生不能将滑动变阻器调节的太狠,也不能超过测量工具的量程,并且指导学生设计表格将所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最后,断开开关,整理器材,收拾仪器,结束实验。

(三)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让学生利用记录在表格中的数据以及公式,计算出不同电压电流情况下定值电阻的阻值,并求出平均值,各组同学互相讨论看看其他组得到的结果,分析实验结论。

根据所做的实验,可以看出,在各个电压下测量的阻值变化不大,且与平均值较为接近。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改变时,通过它的电流也随之改变,但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不变,即电阻不变。同时也证明了电阻时导体自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由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决定,与电压和电流无关。

在实验中,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大小,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以及流过电阻的电流随之改变,说明串联在电路中的变阻器的阻值改变时会影响其他用电器的电压以及电流。

环节三:巩固练习

利用如下电路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测量结果如下图,试读出读数并计算被测电阻的阻值。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将上述实验中的定值电阻换成小灯泡,用同样的方法测定小灯泡的电阻。多测几组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别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比较计算出的几个数值,跟测量定值电阻的结果相比较。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及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93页—9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面积、体积等以及相应的单位;

2.沟通几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有时我们要计算它们的面积,体积等,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些数据,运用到关于测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测量”。(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

(1)我们学校的综合楼准备粉刷和装修,工人叔叔正准备做一些数据的测量,我们也参与到他们中间去,好吗?

(2)大家先想一想,测量哪些地方,会用到什么单位?

问: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

2.测量单位及进率

(1)我们知道测量除了数据之外还需要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度、面积和体积各自的单位,并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2)说一说

请大家说一说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立方米、1升、1毫升分别有多大?

3.前面我们已经分类复习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把它整理出来。

4.汇报交流。交流时要说出每类知识点要注意的问题。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你认为最容易出错的是哪部分内容?有什么好办法避免出错?

课前收集,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填空题。

1.有一个长方体,正好可以切成大小相同的4个正方体,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4平方厘米,原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2.把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分形的长是6.28厘米,宽是3.14厘米,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 )厘米。

3.18个相同的铁圆锥,可以熔铸成( )个和它们等底等高的圆柱体。

4.一个圆环的外直径是16厘米,内直径是10厘米,圆环的面积是( )。

5.将棱长是8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圆柱的体积是( )。

6.棱长是3米的正方体木箱放在地上,占地面积( ),占空间( )。

7.一个圆柱形水桶,里面盛50升的水正好盛满,把一个正方形铁块放入桶中,就要流出30升的水,这个正方形铁块的体积是( )。

8.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个正方形,这个圆柱高是底面直径的( )倍。

9.用一根36厘米长的铁丝焊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模型,它的表面积是( )。

10.一个长20厘米、宽18厘米、高18厘米的长方体木盒(从里面量),可存放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积木( )个。

11.如右图,一张直角三角形硬纸板,两条直角边AB与BC的比是1:2,AB长6厘米。如果以AB边为轴旋转一周,那么,所形成的圆锥体积是( )立方厘米。

(二)判断题。

1.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2.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圆锥都可以用公式V=sh求体积。( )

3.容积是100升的油箱体积就等于100立方分米。 ( )

4.一个圆柱削去6立方分米,正好削成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9立方分米。 ( )

(三)选择题。

1.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表面积扩大( )。

A、2 B、4 C、8

2.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柱体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正方体的棱长4厘米,圆柱体的底面积是( )平方厘米。

A、4 B、12.56 C、16

3.压路机滚筒在地上滚动一周所压的路面积正好是压路机滚筒的( )。

A、底面积 B、侧面积 C、表面积

4.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周长为2512分米的正方形,那么求这个圆柱底面积的正确列式是( )

A、(2512÷3.14÷2) ×3.14

B、(2512÷3.14) ×3.14

C、(2512÷4÷3.14÷2) ×3.14

5.小明家6月份的用水量是12( )。

A、立方米 B、立方分米 C立方厘米 D 升

6.把圆锥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一个( )

A、三角形 B、长方形 C、扇形 D、圆形

7.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的比是( )。

A、1:2∏ B、1:∏ C、2:∏

8.将右图中的硬纸片沿虚线折起来,便可成为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3号面的对面是( )号面。

教学反思:

复习在活动中进行:在复习长度、面积、体积的认识和多边形面积间的关系时,通过摸、描、涂、量、折、剪、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在感知中深刻理解长度、面积、体积的意义,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越性,演示图形的变化过程,把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突出图表和板书结构图在知识整理中的作用,运用图表来对比分析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从这些图表中理解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测量》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知道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吸管,稻草,绒条,笔,围巾图片(红色围巾和粉色围巾),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掌握正确测量的方法。

(一)教师以“买围巾”为话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用自然物“吸管”来可以测量围巾的长度。

1.师:我想买一条围巾的长度是“5个吸管一样长”的围巾。你们猜猜看哪条围巾可能是老师想买的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2.师: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引导幼儿说出“量一量”)

3.小结:我们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

(三)师幼讨论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1.师:我们应该怎样操作才能准确地测量出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

2.师幼讨论,请个别幼儿示范

3.小结:吸管要放在围巾的下面,以围巾的一头“对齐”(对齐就是要让吸管的最边上要跟围巾的最边上在同一条直线上)

4.师: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方法,现在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两条围巾,还有许多的吸管,请小朋友们帮老师量一量到底哪条围巾才是老师想买的呢?

(1)提出操作要求:小声讨论;听到音乐声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理解正确测量的方法并指导幼儿借助笔做记号。

(四)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1.提问: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2.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每次测量时头尾没有衔接好,有的空了很长,有的重叠在一起了。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帮助幼儿直观感知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先从围巾的一头对齐开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铅笔做个记号,移动吸管从记号开始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创设“买围巾”的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系列问题启发幼儿用“量一量”的办法解决老师遇到的难题,在教给幼儿正确的测量方法之前,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并试着量一量,充分体现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

二、教师出示吸管、绒条、稻草作为测量工具,正确的测量同一条围巾,并用数字记录结果。

(一)教师出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除了带吸管来测量围巾,还带来了别的东西来(出示吸管、绒条、稻草等测量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帮老师量一量这条围巾的长度,用上我们刚才学的测量方法准确地测量。

2.介绍记录表。

(二)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测量,并学会用数字记录。

1.提出操作要求:

(1)先用一种测量工具测量,测量完记录,再用另一种工具测量记录;

(2)听到音乐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教师引导幼儿感知测量工具的长度与测量数字的关系。

引导语:小朋友们刚才测量时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1.引导幼儿观察并分享交流

(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和记录结果,提问: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用这两个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小结:原来我们测量的围巾长度是一样的,只是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所以结果不同,长度越长,量的次数少,长度越短,量的次数多。

【评析:此环节在幼儿了解测量方法之后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测量的方法,同时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结果,发现不同长度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一样。】

三、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运用自然测量来解决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很多种物品来测量,小朋友们都学会测量和记录了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测量的,我们就可以用今天学的测量方法来解决问题。

【评析:通过学习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把测量经验延伸到生活中去。】

活动延伸:

师:老师会把围巾放在益智区,小朋友们试一试还可以用什么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的结果。

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下面就针对本次大班数学活动《自然测量》谈谈感受:

《测量》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知道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通过身边丰富多彩的发声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问题导入

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实验来研究呢?

推进新课

一、实验准备

学生自学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内容,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

交流总结:本节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依据的原理是t=,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有下列实验器材: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秒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活动带领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教师将一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数数:“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迅速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几位学生报数后,教师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

二、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强调要求按图组装器材,注意斜坡坡度较小,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较长,越易计时。

分组实验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教师辅导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三、实验结果讨论

数据展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不过,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某人步行速度是1.1 m/s,高速公路上汽车速度是30 m/s,这也是平均速度,是一般而论的,并不要求指定时间或路程。

教师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注意对应关系。

四、实验报告

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

课后小结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实验器材:停表和刻度尺,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实验结果

活动与探究

探究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变化

提出问题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学校操场的斜坡上,不蹬车时,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

实验器材粉笔、停表、刻度尺、皮球

进行实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5篇《大班数学《测量》教案及设计》,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虎知道。

相关大班教案

最新大班教案

37 19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