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案设计(优秀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虎知道为您带来了4篇《《有的人》教案设计》,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设想: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难点、重点
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前准备
1、课件 2、《有的人》配乐朗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二、课件介绍成诗背景:
1、介绍作者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2、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 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 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分节朗读诗歌。
2、抽学生朗读。
3、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通过“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为人民服务,甘愿牺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教师范读
2、课件插入配乐朗读
3、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4、分析对比项首节中的“活”与“死”的含义。
一、二句中的“活”指生命存在,“死”指精神已死;三、四句中的“活”指精神永存,“死”指生命逝去。
4、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学生边理解边插入课件)
(1)对比。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 “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2)反复。
①连续反复:如“有的人”,紧接着反复多次。
②间隔反复:如第2小节与第5小节;第3小节与第6小节;第4小节与第7小节。
反复手法的运用,从结构上看,可以把各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内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诗的主题思想步步加深。这样,不仅使诗的结构严密,而且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增强诗的感染力。
5、请同学结合两类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五、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1、总结作者对这两类人有什么样的感情,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让学生找出分析,并试着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读出感情了吗)
2、小组合作朗读
要求:
⑴用“/”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2、小组展示、学生评价。
3、集体朗读
六、拓展
(一)
有的人(一) 有的人(二)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
“呵,我多伟大!” 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
想“不朽”! , 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
就不能活; 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把他摔垮;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着为了多数人更好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
抬举得很高,很高。
第一类人:卑鄙,自私 第二类人:高尚,无私
思考:
你认为把这首诗分为两部分阅读与作为整体阅读哪种效果好?
(从内容和感情两方面来谈,得出结论:整体读好)
选择一小节读,点名朗读,师生评价。
全班齐读
请将某一句诗或某一小节诗的意思用具有相同内涵的成语、诗句或名言警句表达出来。
教师举例: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行尸走肉
(二)课件出示: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学生畅谈)
(三)学了《有的人》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副标题就叫做读《有的人》有感,主标题自己定。
七、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歌,结合大家自己的经历感想,你认为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学到了诗歌丰富的知识,而且在思想上,精神上接受了一次洗礼,老师相信同学们都会乐意做想鲁迅先生一样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座右铭,好吗?
八、作业。
学了《有的人》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副标题就叫做读《有的人》有感,主标题自己定。
附:板书设计
第一类人 第二类人
卑鄙 自私 对 高尚 无私
鄙视 憎恨 比 崇敬 赞美
《有的人》教案设计 篇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品质。
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
【自主学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深奥( )( ) 枯瘦( )( ) 详细( )( )
慈祥( )( ) 爱戴( )( ) 惊异( )( )
2、成语填空
囫( )吞( ) 张( )李 ( )经风( ) 北风( )
( )然大( ) 一目( )行 一知( )解 ( )痛哭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了四个小故事,可用四个小标题表示:①
② ③ ④
⑵伯父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
【合作探究】
(一)阅读句子并作答。。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⑴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
⑵这句话体现了
2、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句话通过对鲁迅的 和 的描写,表现了鲁迅
(二)读课文片段,完成题目。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⑴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恍然大悟:
⑵“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⑶“四周围黑洞洞的”怎么理解?
⑷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⑸这段话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⑴这个片段写了 这件事,通过 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
⑵本段中描写动作的词语有:
学习《有的人》
【自主学习】
1、本文是诗人 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 周年写的一首诗。
2、“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 )
a.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b.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c.盼望旧社会彻底消亡。d.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
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节诗的内容是( )
a.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b.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c.人的活和死是对立的统一体。d.写两种人的不同活法。
4、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
2)“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里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 )
3)诗歌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于抒情诗。( )
一、d 二、b 三、1.√2.×3.√
语文大观
鲁迅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三
课文主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思路结构
这首诗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小结: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对比的写法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一、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二、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
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三、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
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
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
A、“永远记住他”;
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 www.hu www.huzhidao.com zhidao.com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
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
一、弄清全诗哪些小节之间存在着呼应关系:
1.第五小节呼应第二小节
2.第六小节呼应第三小节
3.第七小节呼应第四小节
二、体会这些呼应所起的作用:
1.深化所表达的主旨。
2.使全诗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难点解析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四
【设计依据和教学目标】
1、 设计依据:
爱好诗歌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凡是好诗,不论新旧,都是经久难忘的。能够被大多数人记住,就表明这首诗是具有生命力的,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本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臧克家的名篇《有的人》,这是一首能使大家经久难忘的好诗。学习一首好诗,我们要在充分了解诗人所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地读、各种形式的读来理解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这首诗不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述了某种人生哲理。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诗歌的特点加以点拨,并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领会。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2、教学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
②了解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的特色。
③能用合适的感情基调来朗诵这首诗,并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解读《自嘲》,构筑形象
1、师: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十三年后。,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来纪念鲁迅先生。
2、(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自嘲》诗)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并尝试理解句子意思,再引入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最后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前通过谈话和阅读鲁迅一生写照的诗句,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鲁迅先生的总体印象。而理解句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意思, 则是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构筑了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和光辉形象。
二、介绍背景、拉近距离
1、师:用浓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诗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些有关这首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请同学们将你了解到的有关这首诗和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告诉大家。
2、教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学习一首诗,我们首先要充分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正确、全面地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去搜集、整理有关资料,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诗句。
三、初读诗歌,感知特点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想一想:我能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3、小组合作,交流这首诗的特点。
4、全班交流汇报。
5、归纳总结:这首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处就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诗的每一节都用了对比,把真的、美的、好的、和假的、丑的、坏的作了对比。
设计意图:诗歌的构思和表达有其独特性。这首诗的艺术构思看似平常,其实奇特。诗人“有感”而作,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诗人并不贴标签,也不喊口号,只从对人世间两种深刻的感受出发,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用通俗、亲切、生动的语言,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诗必须要了解和认识的。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1、师: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讨论以下问题: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归纳点拨: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归纳点拨:“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热爱。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归纳点拨:“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
a.分组朗读(一位同学读每节诗的前两行,另一位同学读每节诗的后两行),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b.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归纳点拨:诗人不是为了歌颂鲁迅而歌颂鲁迅,而是在歌颂鲁迅的同时,也歌颂与鲁迅品质相同的人,而且谴责那些自吹自擂比人民群众“伟大”,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不让别人活下去的人。这样一个对照,比单纯赞扬鲁迅更加显示出诗的思想的广度与深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品读、讨论交流来理解诗意,体会到那些想为自己树碑立传的人,他们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而那些“情愿作野草”的人,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草一年一度地生长,他们也一年一度地永远为人民所怀念。鲁迅是如此,和鲁迅品质相同的人也是如此。那些“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人。而那些“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人民群众会把他抬举得很高。鲁迅就是这样的人的代表。
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情
1、学生齐读诗歌。
2、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中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指名配乐读。
3、指导有感情地背诵。
4、师:在现代所有的中国人中,鲁迅无疑是最为深刻而且最为独特的一个,他的遗嘱也是最为独特的一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遗嘱全文: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不是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5、师小结:
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天地之间的黑暗。
在他身后,有我们整个民族的血污、苦难、彷徨与觉醒……
他走了,留下了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枪!
他走了,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
6、齐读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鲁迅遗嘱全文和毛泽东对鲁迅的高度评价语来进一步认识鲁迅的崇高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诗。同时认识到此诗不仅反映了生活中真实的鲁迅,也表现了诗人对“有的人”的高度赞美的思想倾向。
【特别推荐】老师还想推荐几首诗给大家。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名师简介】
葛永腾 高级教师,全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中心理事,现在浙江省桐乡市启新小学任教。主要荣誉和科研成果有:XX年获全国作文教改先进个人,已发表近两百篇教学论文,主编出版《作文教与学》等教育读物。
以上就是虎知道为大家带来的4篇《《有的人》教案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