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论文最新3篇
光阴似箭,岁月无痕,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这是一段珍贵的工作时光,我们收获良多,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那么如何把工作总结写出新花样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壶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3篇《乡土文化论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乡土文化 篇一
创特色校园 亮校园特色
——浅谈如何让乡土文化走进校园
乡土文化,是人民在漫长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精神与财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文化是养育人的精神之水,涵养人的文化之源,缺少了乡土文化的教育,可说一种教育上的缺失。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够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的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让乡土文化走进校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为此,我校就地取材,把握特色,让乡土文化走进并融入教育教学中去。
一、加强校园建设,营造乡土文化氛围
曲界镇菠萝的海洋,闻名世界的“菠萝之乡”,种植菠萝的历史源远流长。这里的人们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致富,用辛勤的汗水收获累累的硕果。结合这一丰厚的乡土文化资源,我校展开了以“菠萝”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别具一格,栩栩如生的菠萝亭,仿佛在向前来观赏它的人展示着集人们勤劳与智慧于一身的矫美身姿,长长的菠萝文化长廊,向师生们展示了菠萝从种植到成长,从开花到结果,从成熟到加工外销的整个过程。此外,每个教室所悬挂的名人名言,每层楼梯口所悬挂的标语,都是以大片的菠萝为背景的。漫步校园,随时随地都能够让师生们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受到乡土文化精神的熏陶,对学生行为品格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以活动为载体,推动乡土文化走进校园 为了能让师生们更深入地感受乡土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爱乡情感,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活动中融进乡土内容。如以“我爱家乡有的菠萝”为主题的班会、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等,精心独特的乡土文化让整个校园都沉浸在美好的道德氛围中,激发着学生积极向上,爱国爱家的高尚情感,我们在采取把乡土文化“请进来”的同时,也采取“走出去”的方法,组织学生到当地的菠萝罐头加工厂去参观,亲眼目睹菠萝的加工流程,在实践活动中去思考菠萝这一乡土文化的价值,感受这一经济作物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由衷地产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编写教材,把乡土文化带进课堂
要让乡土文化走进校园,首先要编写适合学生阅读的教材读本,为了更好地弘扬乡土文化,我校组织教师结合当地乡土文化的实况,编好乡土教材。教材中具体地阐述了菠萝的种植、成长、开花、结果及菠萝果、树的经济价值、用途等,图文并茂,贴近学生的生活,通俗易懂,达到了兴味盎然的视听效果。并要求教师在课上结合乡土教材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德育功能,在让学生深刻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家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品德,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所做的努力没有白费,校园乡土文化的建设给学校带来精神文明上的巨大转变。一块块干干净净的清洁包干区,定期公布成绩的板报,不仅体现了师生对环境的重视,更体现着一种不甘落于下风的竞争精神;光荣榜上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那里记载着师生们勤劳付出的成 果,展现出来的不仅是才能,还有毅力、自信;教室里、走廊上,大路边随处可听见学生们文明的语言,看到他们优雅的举止,他们互相尊重、团结互助,这一幕幕与美丽舒适的校园环境融成了一幅幅多么和谐的画面!是乡土文化,为特色校园的建设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力。
创特色校园,亮校园特色。在特色校园的大路上,我校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建设特色校园,对于我们来说,已不再是空中楼阁。我坚信,曲小的全体师生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努力去为校园添砖加瓦,让我们的校园风韵永存!加油
乡土文化 篇二
学乡土文化 建精神家园
山东省嘉祥县第四中学 张忠先
摘 要:挖掘乡土人文故事,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游览乡土人文景观,拓展传统文化内涵;收集地方俗语、谚语等,丰富语言材料。有效地开发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活动,适时、适量、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会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趣味,拓宽学生视野,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仪之美,从而达到乡土文化育人的目的,同时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开满乡土文化之花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乡土文化 人文素质 课程改革 精神家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乡土文化蕴含丰富,包罗万象,从根源上讲它是传统文化滋生繁衍的肥沃土壤;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源流长,它反过来又无时无刻不在滋养浸润着乡土文化,使之愈加丰实醇厚。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演变,乡土文化与传统文化彼此呼应,相交相融,可以说,乡土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母亲,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教化作用。千百年的乡土文化,有它独特的风格 ,课堂教学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有效地开发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活动,适时、适量、适当地渗透乡土文化,会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趣味,拓宽学生视野,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仪之美,从而达到乡土文化育人的目的。
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乡土文化资源,大胆尝试,灵活渗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挖掘乡土人文故事,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内容和悠久的历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乡土文化。如我们家乡处于孔孟之乡,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又是曾子故里,宗圣曾子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课堂上可以寻找有关材料,让学生与古代对话,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嘉祥《麒麟的传说》已经流传了千百年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现在已由传说衍化为一种文化。《麒麟的传说》是深深扎根于民间,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劳动人民朴实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和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学生亲身经历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是吉祥、团圆的象征;寒食节(清明节)、十月一俗称鬼节,是对已故家人的怀念;七月七是对美好爱情与婚姻的期盼等等,在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里面不乏许多封建迷信的东西,却都负载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与愿望,同时也是千百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在教学中,不断地把乡土间的人文故事贯穿于课堂,学生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学到了课本外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游览乡土人文景观,拓展传统文化内涵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学生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嘉祥地处孔孟之乡,是孔、孟、颜、曾四大古代圣人之一的曾子的诞生地。让学生游览曾子故里,能体验与感受到曾子把学业与自身修养紧密结合起来的崇高情操。曾子以孝著称,特别是在行动上注重实践孝道,曾子行孝主要体现在:奉养父母、尊敬父母、取悦父母、思念父母四个方面。结合嘉祥县打造中国孝城这一主题,深深挖掘曾子的孝道文化。让学生在一些具体的曾子的行孝故事中去体会孝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把我们的“百事孝为先”的理念贯彻的更彻底、更完善。嘉祥是远近著名的唢呐之乡,嘉祥唢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唢呐演奏风格独特,质朴豪放,高亢激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04年,中国·嘉祥石雕艺术节上,千人唢呐合奏《麒麟呈祥》,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给人力量,令人振奋,创造了群体唢呐合奏的新纪录,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008年2月,嘉祥唢呐入选文化部公布的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嘉祥是石雕之乡,自古嘉祥“家家闻锤响,户户操钎忙”。千年以来,嘉祥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嘉祥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得以一直屹立在中国石雕文化的巅峰。2008年6月,嘉祥石雕登上了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嘉祥是鲁锦之乡,勤劳而充满智慧的农村妇女采用传统的纺织工具和天然颜料与娴熟的技艺所组成图样花色品种繁多逾越千种,而布局设计、纹路构图严密,绚丽多彩,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展示这些传统文化内涵,倾心倾力,让学生感同身受,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收集地方俗语、谚语等,丰富语言材料
新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所传递的情感,所表达的观念,无不源于自然、生活和社会,将其放到乡土文化的背景下去解读,往往能够触类旁通,回味无穷。
比如“不怕天旱,就怕人懒”,“地不翻不长,苗缺水不旺”,“好种出好苗,好苗结好桃”,“春种一颗籽,秋收万颗粮”,“光犁不耙,枉把力下”,“麦熟八成收十成,麦熟十成收八成”,“随收随犁有三好,肥田灭虫又除草”,“人靠米养,田靠水养”,“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等等,这些农事谚语是老百姓祖祖辈辈经验的沉淀,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着实际的指导作用,是知识,更是文化。 又如“身正不怕影子斜”,“人怕伤心,树怕伤根”,“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人心要实,火心要空”,“能在人前作揖,不在人后磕头”,“上梁不正下梁歪”,“不怕人老,就怕心老”等这些思想品德谚语既是学生做人的标准,对学生的启发、教育和影响,比一篇课文要深远得多。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收集乡间流传的谚语、俗语并适当引用这些谚语、俗语,既活跃了课堂又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增加了学生语言材料。
乡土文化是条源源不断的河流,从古流到今,并奔向未来。教师应努力开发与教学有关的乡土资源作为拓展,把民俗文化教育由小课堂带入大社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家乡,亲近家乡,培养深厚的乡土情结。
总之,乡土文化走进课堂是大势所趋,弘扬乡土文化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课堂教学的迫切需要。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将乡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辛勤培育,使其尽快萌发,迅速成长,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开满乡土文化之花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郭瑞林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2007年3月
江心悦 《心灵的启迪》 2007年3月 江新民等《亲近传统文化》 2007年8月
绍兴乡土文化 篇三
绍兴乡土文化
一.跟着课本游绍兴
镜湖嵇山我家园,禹陵兰亭耀江南。青史刻进石板路,烟云吹满乌蓬船。
解读鲁迅 走进《故乡》
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活动举例:
访草园 探三味 参观鲁迅少年时代生活场景,寻访百草园童趣,体验三味书屋私塾。
坐乌篷 看社戏 体验水乡乌篷、看水乡社戏、体验水乡韵味 亲临孔乙己的曲尺柜台、品味绍兴传统美食
临《兰亭》 探书艺 感受翰墨飘香氛围、领略曲水流觞意境、体验书法交流情趣
百草园里公开课 看百草园碧绿菜畦,聆听泥墙根蟋蟀鸣唱
三味早读 探寻鲁迅书桌的“早”字 跟先生念三字经、对课,做一回小“鲁迅”,上一堂私塾课。 二.第二十八届中国兰亭书法节
追思书圣王羲之,续写兰亭雅趣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第二十一届金鸡百花电影节
1、徽标:“一朵盛放的兰花”。人为万物之灵,兰为百花之英,标志图形提炼于水墨兰花,蕴含绍兴的深厚文化,盛开的姿态体现盛大的电影艺术盛会,一枝向上的兰叶预示中国电影的发展态势,五彩的色调吸取百花之美,昭示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绽放于兰花故乡。 2.电影节主题语:“诗与画的绍兴,你和我的电影”。
主题语将本届电影节的举办地美丽的绍兴勾勒了出来,更表达了我们对电影的热爱。直抒胸臆、亲切直白的话语,互动的意趣,让人耳目一新。
3.电影节吉祥物:一个活泼可爱的青花瓷小男孩。
头戴乌毡帽代表绍兴特色,身上两个如意扣更显江南风韵,配以代表生命和活力的蓝色与水乡的水的颜色,他的微笑展示着古域绍兴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向世界各地的朋友发出真诚邀请。
青花瓷小男孩取名:迅哥、灵灵、江江、越越、兰兰等等,最后定为“蓬蓬”,意蓬勃向上,预示中国电影事业与古城绍兴勃发的生机。乌篷船是水乡的一大特色,“蓬”又是“逢”、“篷”和“朋”的谐音,泛一叶扁舟逢四方宾朋于山阴水道,赏佳片巨制品五味人生入诗画绍兴。 四.“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
“学习价值观、讨论价值观、提炼价值观、普及价值观” 弘扬主流价值观培育社会新风尚 弘扬绍兴人文精神、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
五.用爱心为世界点亮一盏灯
消防队员田思嘉为救火英勇献身,民警金扬等人用一把伞撑起人间大爱,章利军上百次救助车祸伤员,无偿帮助困境中的落难者,多次单独或协助公安机关抓捕犯罪嫌疑人10多名。
这个世界并不缺乏对仁义的坚守、对丑恶的抗争、对贫弱的怜惜。市场经济完全可以造就爱心之城。 让我们敞开胸怀,在爱心的路上互助共勉,让爱温暖我们的城市,照亮我们的生活! 六.绍兴的樱花节
返璞归真、崇尚自然 绍兴有兰花、梅花、桃花、樱花、荷花和桂花,一年四季都有花开。宛委山樱花节、吼山桃花节、大香林桂花节、东村的梅花节 富民利民、美化乡村
七.公祭大禹陵典礼
大禹文化源远流长 “披山通泽、忘我忘家” 缅怀祖德,追思先贤 缅怀祖德,万载流芳 奋发图强,创新创业 祭祀华夏之祖、弘扬大禹精神、建设和谐社会 祭祀大禹、纪念大禹、学习大禹。 八.第九届“全民读书月”
“读好书、做好人、创好业” “读书明礼、引领新风”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读书助创业、求知促创新” 把梦留驻书中,把书留驻梦中,开启我们心灵之窗 与书为伴 共享读书快乐 开展读书讲坛,流动书摊进社区,开通网上阅读,举办“读书联谊会”活动,读书格言、读书心得征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读,读书笔记交流,好书共享,诗歌大赛,图书漂流,读书沙龙,建立“爱心书市”、“农家书院”。 九.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
“百年越剧、经典回顾” 弘扬越剧艺术,传承中华文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壶知道为大家带来的3篇《乡土文化论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壶知道。